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本规划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所引发的地质环境恶化及生态环境破坏,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的以及地面沉降等缓变性的地质灾害。
长春市区域地貌为低山丘陵、台地及河谷平原,地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于简单~中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多属中~低易发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和河流塌岸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程活动范围的扩大,矿山地下开采与人工开挖岩土体形成的地面沉降、不稳定斜坡,发生塌陷、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尤其是毁林开荒,超量砍伐森林资源以及盲目不合理地开采矿产资源,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一定的危害。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防治地质灾害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了有计划地防治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遵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令)、《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使用好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补助经费的通知》(吉国土资环发〔2011〕25号),《长春市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长春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防治现状,编制2011~2015年《长春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引用、依据资料截止:2011年5月,成果包括规划文本、附图、附表、附件。规划适用于长春市行政区,由长春市政府批准发布实施,规划自公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归ca亚洲城最安全。本规划以2011年为规划基期,规划期2011~2015年。
1 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
1.1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
1.1.1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
长春市位于吉林省的中西部,是吉林省省会,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长春市下辖榆树市、九台市、德惠市和农安县四个县(市)以及朝阳、宽城、南关、二道、绿园、双阳六个区。全市幅员面积20571km2,占全省的10.98%。地理坐标:东经124°32′~127°05′09″,北纬43°16′26″~45°15′。北西邻松原市,南与吉林市、南西与四平市接壤,北东与黑龙江省以拉林河为界。
区域属中温带大陆性亚湿润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4.6℃,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39℃。年均降水量567mm,年均蒸发量1234mm,无霜期157天,最大冻结深度1.85m。
域内河流均属松花江水系,主要河流为饮马河及伊通河,其支流包括雾开河、沐石河、双阳河、新开河等。拉林河为吉林、黑龙江两省界河,其境内支流为卡岔河。
长春市有耕地134.9万公顷,土质肥沃,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5%,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产区,林地面积20.2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1%,草地面积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
长春市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3.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1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092.7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20.2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7.2%:52.3%:4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57.5%、39.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649元,比上年增长12.9%,折合8152美元。
长春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58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24种,为:煤、石油、油页岩、天然气、二氧化碳气、石灰石、沸石、陶粒页岩、萤石、珍珠岩、膨润土、铁、银、金、泥炭及矿泉水等。
1.1.2环境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
长春市地势总体呈南东高北西低,南东属长白山系,北西属松辽平原。地貌分区为低山丘陵、台地及河谷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10.3%、67.1%、22.6%。市域海拔在160~200m,最高点双阳区老道洞山,海拔711m,最低点榆树市大岗乡拉林河沿岸,海拔137.5m。
低山丘陵:分布于市域东南部,多属大黑山脉的一部分,总体呈北东走向,海拔250~350 m,组成的岩石有花岗岩、安山岩、板岩等,花岗岩经侵蚀已成浑圆状;山地丘陵中有森林,低丘间有冲积平原及盆地,伊通河自大黑山北麓,从南向北穿过长春市区。
台地:长春市城区大部分位于台地之上,高出伊通河一级阶地10~20 m,地表微波起伏,由黄土构成,海拔200~230 m,浅谷谷坡漫长。
冲积平原:由伊通河、饮马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在河流两岸形成了比较宽阔的带状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200 m左右;沿河两岸的低洼部分,汛期常被洪水淹没,属河漫滩部分,组成物质为粗砂或细砂,河漫滩两侧为宽窄不等的高漫滩或一级阶地,宽度4~5km;一级阶地高出河床3 m左右,组成物质上部为亚砂土、亚粘土,下部是砂砾层,冲积物厚约10米。河床两侧可提供建筑用砂;平原上的河迹洼地,多为淤泥质粘土或亚粘土,夹灰色砂质透镜体。
火山锥体:台地平原西接松辽分水岭,系第四纪更新世末期沿断裂带呈地垒式隆起,并有火山活动。在长春西南的大屯、范家屯一带,火山锥体突起在波状平原之上。多由玄武岩构成。
(2)地质
区域基底为晚古生界,层序有较大缺失,出露局限,呈残留状零散地分布于双阳、九台等地。以浅海相陆源碎屑建造、碳酸盐建造、火山岩建造为主,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变质作用。
中生界以陆相断拗盆地沉积为特征,除正常陆相碎屑沉积外,频频出现河湖相含煤岩系,伴随有强烈的陆相中酸性火山喷发。厚度近万米,出露面积大,遍布全区。在山麓、平原、台地分布有中生界白垩系巨厚的泉头组,多为红色碎屑岩,倾角5°~10°。
新生界以内陆盆地型正常碎屑沉积为特征,形成河流相、湖泊相及沼泽相沉积,并伴随有第三系油页岩和基性喷出岩出现。第四世系沉积遍布全区,上部为黄土状物质,下部为红色粘土或冲洪积砂砾层。
自早中生代始,松辽东缘断裂及伊通~舒兰断陷带或派生的断裂构造(张扭)产生了一系列控盆断裂,形成松辽东缘中生代构造断拗盆地,产生了北东向断续展布的中生代火山~构造岩浆岩带及煤系。断块运动造就了北东走向的松辽平原~大黑山条垒~伊舒地堑~吉中断隆的的隆凹相间构造格局。
后期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近南北向,对地质体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
新生代继承了中生代的构造格局。新构造运动以来,地体微升,地表受流水切割,东南部低山丘陵区沟谷发育,西部形成微波状台地平原。
(3)环境地质
据吉林地震台资料:1961年榆树地区发生过一次5.7级地震,1966年范家屯地区发生过一次5.2级地震。近几十年来,长春地区地震活动较弱,每年只发生3~4次1~2级地震。2009年伊通发生4.3级地震,故此地震烈度方面长春市属于较稳定型。
隆凹相间的低山、台地平原地貌,自然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山区隐患较多而平原则相对较少。
采矿活动导致的地面塌陷(地裂缝),人工开挖岩土体形成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隐患为环境地质形势严峻的表现。
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活动和气候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2.1长春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长春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表现为隐患点存在。其分布与亦与地貌环境有关:
(1)东南部丘陵矿产资源开采区与采矿活动有关的地面塌陷(伴生地裂缝)。
(2)部分公路、铁路沿线,由于人工开挖岩土体形成不稳定斜坡,在降水或冻胀作用下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3)西部、北部平原区的农安县、德惠及榆树市以河岸塌岸地质灾害为主。
1.2.2长春市主要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长春市目前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0余处,除去已经治理的、规模较小短期内隐患不大的外,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62处:包括地面塌陷(伴生的地裂缝)19处,崩塌33处,不稳定斜坡(滑坡)7处,泥石流3处。
(1)地面塌陷
九台营城煤矿地下采空区地表塌陷面积29.74Km2,形成三、五、九井;十井;中七、八井;火一井及上家五个塌陷区,地表最大下沉7.482m,最大水平移动2.012m,最大水平变形量-46.25~+37.19mm/m。截止2003年5月,五个塌陷区内受损住宅总户数9856户,人口28515人,受其影响,矿区附近公路、供电线路、供水排水管线、地面建筑、农田、河堤、桥(涵)等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直接经济损失23987.25万元。
九台长图铁路K55+190处地面塌陷隐患点,为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地面塌陷,危害长图铁路。
九台东湖镇五一村七、八社地面塌陷(直径100m,深1.0m),东湖镇腰站村一社、东湖镇五一村十一社地面塌陷隐患点。地处羊草沟煤矿区地面塌陷隐患点,2011年腰站村一社已发生地面塌陷,危害居民房屋安全及耕地。
九台苇子沟镇火石岭村马家沟屯(地面塌陷、地裂缝)。有地面塌陷伴生的地裂缝6条:位于苇子沟镇马家沟屯,地裂缝呈北东向展布,延伸长度300~600m,影响宽度20~60m。地裂缝使通过的建筑物或耕地受到严重破坏,大量民房、耕地被损,迫使城镇布局重新规划。这是以往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冒顶引起地面塌陷所致。
长春市二道区三道煤矿塌陷、地裂缝隐患点:长96~188,宽0.1~0.4,深0.2~0.8,面积0.46km2 。为废弃煤矿,危害156户人员及房屋安全。
双阳区山河街道新开村九社西500m地面塌陷隐患点,为废弃新开煤矿影响所致。
(2)崩塌
榆树市五棵树镇白土崖子西北0.3Km、五棵树镇东小孤树屯南崩塌隐患点,均位于江堤附近,河流侧蚀造成河流塌岸,淤塞河道、侵吞农田、威胁防洪大堤、民房安全。
榆树市刘家镇福利村西三道沟、西三道沟东200m、西三道沟北12m、西三道沟屯东,刘家镇合心村新立屯南东0.75Km(苇子沟),大岭镇北大沟屯北东1Km、牛头山屯南0.2Km、王赵屯东1Km、龙家亮子屯北、龙家亮子屯东0.13Km崩塌隐患点。
九台波泥河至九台公路开山岭、土们岭(阎家岭)民主村八社、城子街碱厂九榆公路、东湖镇团山子村七社、九社崩塌隐患点。
德惠市达家沟镇六家子村、松花江镇罗坨子村崩塌隐患点。
长春市莲花山旅游区原四家乡及周边采石场崩塌隐患点,危害旅游生态环境0.24 km2已向省政府立项,待拨款。
长春市莲花山旅游区原泉眼镇双山村第十九采石场、春华采石场、净泉采石场、双吉采石场、双丰采石场,劝农山镇玉山采石场崩塌隐患点,危害旅游生态环境。
长春市大屯镇崩塌隐患点,为开挖坡脚造成不稳定斜坡,降雨易导致坡上风化玄武岩崩塌。
长春市净月丰产村东石屯采石场崩塌隐患点,比邻三道煤矿塌陷(地裂缝)隐患点,长150m,宽28m,为开挖坡脚造成不稳定斜坡,降雨易导致崩塌,影响旅游生态环境。
双阳区鹿乡镇黄家村陈家崴子西150m、太平镇板石板石顶子北西500m、山河街道立新村大砬子立新1组、4组、大砬子路边崩塌隐患点。
以上33处隐患点分布有泥岩、黄土状亚粘土、由于人工开挖坡脚采土、挖砂形成不稳定斜坡及陡崖,坡角一般为>60°的不稳定斜坡,遇强降雨可致崩塌,危及道路、坡顶农田及人身安全。
(3)不稳定斜坡
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农安镇德彪古城街道,德惠市菜园子镇姚家村(滑坡)、大房身镇东夏家村(滑坡) 、大青镇大青咀村(滑坡) 、建设街道迎新村、夏家店街道小泉沟村等隐患点7处。
农安镇德彪社区(原古城街)不稳定斜坡斜坡高6.5m,坡宽70m,坡度80°,倾向东,垂直裂隙比较发育,坡顶发育有卸荷裂隙,宽约10cm,长2.5m,斜坡由人工堆积形成(原古城墙),该斜坡已影响到坡上2户、坡下4户居民的安全。
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不稳定斜坡坡高22m.坡长30m,坡宽50m,由泥岩、黄土状亚粘土构成,降雨及开挖坡脚影响道路安全。
还有德惠市建设街道迎新村、德惠市夏家店街道小泉沟村不稳定斜坡均属小型规模。
(4)滑坡
德惠市菜园子镇姚家村、大青镇大青咀村滑坡隐患点:属中型规模,陡坡,危及农田、道路或村屯、幼儿园、客运站安全。
德惠市大房身镇东夏家村滑坡隐患点,属小型规模。斜坡由黄土状亚粘土构成,开挖坡脚照成稳定性较差,遇降雨易导致滑坡,威胁村寨、村路、农田。
(5)泥石流
德惠市朱城子驿马村、九台胡家保山村一社、冯家村九社泥石流3处隐患点。为发展期泥石流,存在节理发育的硬岩,危害居民、公路、耕地和通讯设施。受威胁人数十人。
上述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大,只在塌陷区或经煤炭行业治理区有所统计,其它灾害损失没有系统统计结果,在后续工作中应引起注意。
1.3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长春市地质灾害种类不多,但危害较严重,长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初见成效:
(1)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各县(市、区)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2010年已完成九台市营城矿区地面塌陷、九台市羊草沟矿区地面塌陷,二道区三道镇地裂缝(测量)、净月潭崩塌,德惠菜园子镇至九台土门岭镇崩塌地质灾害,农安德彪社区(原古城街)不稳定斜坡、伏龙泉镇泉子沟村方家屯沟沟谷向源侵蚀等9个治理项目。
2011年度榆树市政府投资70万护坡、护堤,完成了红星乡后石羊崩塌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农安县完成了国营砖厂、种马场砖厂的治理,使原来的坑、坡变成了景观公园。
2012年开展了二道区三道煤矿地形变形监测,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调查、治理工作,上报省级立项。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并已搬迁受危害区百余户居民。
目前莲花山旅游区的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工作已开始,
(4)制定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度。
(5)开展了对地质灾害易发区投入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1.4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长春市多属地质灾害中、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随近年来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加强,地质环境有所改善。如即将开展的莲花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将使该旅游区境内危害较大的灾害点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治理。
目前,境内已经勘查尚未治理的和急待查明的地质灾害点尚有分布。
长春市属于中松辽平原与长白山脉接合部,东部九台、莲花山、双阳境内山区地势起伏,西部平原台地区植被不发育,水土流失严重。长期的风化作用和河流切割作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仍然会不断发生,自然环境薄弱。
近年气候异常,干旱、大风、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矿开采及境内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企业设施、城市化施工程随处可见。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多,对地质灾害治理能力赶不上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整体上看地质环境仍在恶化。
上述原因导致产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必然有所上升。
规划期内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呈加剧势态。
1.各县(市)区进行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对全市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只是初步了解,对有些地质灾害体的发生规模、诱发因素、形成机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没有彻底查明。对重点灾害点的动态监测工作刚刚起步,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尚待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尚待完善。
2.防灾减灾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大,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有待普及,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尚属初级阶段,个别地方对于防灾工作还刚刚起步,缺乏防灾减灾的常识。
3.对灾害的预测、预防能力不强,地质灾害勘查、监测和治理尚需投入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技术。
4.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筹集系统没有健全,未设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目前急需进行的灾害防治项目不能及时地开展工作。
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有效遏制地质环境恶化,最大限度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2.2.1以人为本
地质灾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人类活动聚集地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2.2.2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考虑预防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其次考虑的是能否合理避让,最后才考虑选择治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搞好防治工作。
2.2.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统一规划,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进行防治,分步实施。
2.2.4协调配合、各负其责
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国土、水利、气象、交通、建设、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成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制机制,明确政府、部门、单位和公民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2.2.5动态管理,经济高效
在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治理工程过程中,适时检查评估防治工作成效,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实施动态管理,争取防灾减灾效益的最大化。
2.2.6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加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对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实行工程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7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各级人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深化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治理工程效率,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2.2.8谁破坏谁治理
严格禁止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灾害,由建设单位负责治理,一旦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工程建设单位负责。
2.3.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全区地质灾害应急机制;
对存在严重地质灾害危险的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发挥并调动各方面的作用,提高地质灾害治理能力与水平,使危害较重的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
将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零散的、被动的应急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局面。
到2012年建立起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和设立专项治理资金,依法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到2013年初步完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以监测、预警、预报和工程措施相互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
到2015年,建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结合的综合体系。通过这一时期工作,使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2.3.2规划期(2011-2015年)
在查明我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和群防网络。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开展灾害防治工作。
建立全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向社会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实施治理工程。
主要是目前已经或正在治理的项目:
(1)完成长春市莲花山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
(2)完成双阳区长山镇地裂缝治理、二道区三道镇地面塌陷(地裂缝)调查、测量、前期搬迁及立项治理。
(3)完成九台市营城矿区、羊草沟矿区及双阳区石溪乡地面塌陷调查、治理。
在2015年前,长春市拟争取省级拨款重点治理项目如表1:
(4)建立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基本控制全市严重危害交通、城镇、重大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遏制地质环境加速恶化的趋势。
(5)建立全市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6)建立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和可靠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筹措机制,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并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
(7)建立规范的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8)配合正在进行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强化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和管理,以减缓矿山地质灾害日益恶化的趋势。
2.3.3展望期(2016-2020年)
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的监控和科学治理,改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收到明显成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和资金筹措机制。在查清全市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立以专业监测为主导,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网络,达到监测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传递、分析处理的自动化,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实施生物治理工程,恢复和治理被破坏的地质环境,使长春市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考虑有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并非是急需治理及资金到位情况展望期拟完成以下任务:
(1)主要公路、铁路沿线、矿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及缓变型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2)依各市(县、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布设监测点。
(3)双阳区长岭乡双顶五社地面塌陷、双阳区石溪乡、双阳区长山镇贾家村地裂缝灾害治理。
力争完成长春市(表4.4-1所列)2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
长春市地质灾害发育的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崩塌多发生于低山丘陵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多发生于矿区,且较为集中。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多种地质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因各地地质环境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差异,使地区之间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程度差异较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分布特点,将长春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四类。在此基础上进行防治规划分区,本次规划易发程度分区与防治规划分区一一对应,并把高易发区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中易发区作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低易发区作为地质灾害一般和防治区,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为兼顾防治区。
3.1地质灾害高易发(重点防治)区
九台市营城、羊草沟、石碑岭煤矿地面塌陷灾害高易发(A1重点防治)亚区,可分为
A1-1区:营城煤矿区,包括九台银矿山~东官地~营城~苇子沟镇庙沟一带,东西长14km,南北最大宽度4.0km,面积98.92Km2。地貌形态以河谷平原为主,北段为丘陵,高程200~380m。岩性为营城组为泥岩、砾岩、砂岩夹煤层。区内有营城街道12个社区、2个村屯,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塌陷区面积29.74km2,最大塌陷深度7.48m,最大水平位移-46.26~37.19mm/m,并伴有地裂缝。区内大多数采煤井已闭坑,塌陷面积仍继续向外扩展,塌陷深度加大。
A1-2区:羊草沟煤矿区,分布在东湖镇羊草沟一带面积44.96km2,地貌以丘陵为主,高程300~350m。部分采煤井。已形成塌陷坑,采煤仍在继续,有继续发生地面塌陷的可能。
A1-3区:三道煤矿区,采煤井已形成塌陷坑,防治区面积53.52 km2,。出露安山岩、花岗岩等,煤矿采空区易发生地裂缝塌陷区,其南部存在人工采石形成不稳定斜坡,易发生崩塌灾害。
以上三处为煤矿区总面积197.40km2,岩性为营城组泥岩、砾岩、砂岩夹煤层。区内村屯较多,人口较密集,经济较发达,以耕种为主,人为活动强烈。
区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地面塌陷险患,对房屋、公路、铁路、通信线路及输电线路、农田等危害较大。
该区的防治措施应以避让为主,监测预警措施和工程措施为辅。防治分期安排在规划期内防治。
搬迁区内所有居民,对塌陷较轻的农田进行复垦,对塌陷积水区改为养鱼、建立风景点。
一些区段面塌陷较明显,应重点防治地面塌陷对小羊草沟、霍家岗、二台等村屯造成的危害。
开展专项勘查工作,对长春市三道地裂缝布设监测点并进行工程治理。
3.2地质灾害中易发(次重点防治)区
(1)九台市东北部、东部、东南部崩塌、泥石流灾害中易发(次重点B1防治)亚区,包括:
B1-1九台市东北部区面积341.76Km2。
B1-2九台市东部区面积415.84Km2。
B1-3九台市东南部区面积339.00Km2。
该三区总面积1096.6 Km2,地貌为低山丘陵,高程380~580m,坡度20o~40o。局部人为开挖坡度60~80°。
岩石为泥岩、粉砂岩、砂岩、中酸性火山、火山碎屑岩,花岗岩。断裂构造较发育。
区内多为林地,土地利用以次生林为主,有部分旱田。人口密度中等,经济欠发达。受采石场、修路影响有小规模崩塌、泥石流,威胁农田和乡级公路。
防治应以监测预警、生物措施为主,以避让和工程措施为辅。
防治方法为合理开采石材资源,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尽量避免对山体坡脚的破坏。采石场要与村屯、公路保持一定距离,保证崩塌堆积物对村屯、公路无影响。区内泥石流规模小,发生频率低。防治应以保护好森林植被,在泥石流沟的流通区及堆积区附近有居民点的,辅以小规模的谷坊及拦挡坝设施,避免泥石流对房屋造成危害。今后房屋修建,应远离泥石流沟。
防治分期安排为规划期内防治。
(2)长春市莲花山保护区崩塌灾害中易发(次重点B2防治)亚区
包括四家乡、泉眼镇及周边废弃采石场,面积307.44,岩石多为花岗岩类。断裂构造较发育。
岩体裸露处,易发生崩塌,危害旅游生态环境及道路、人员安全。
防治措施应以避让工程为主,监测预警措施和工程措施为辅。搬迁区内所有居民,进行旅游区采石场、崩塌治理.
防治分期安排在规划期内防治。
(3)双阳区齐家镇双顶村、鹿乡镇丁家、山河街道朝阳村刘家街、山河街道八面村地面塌陷灾害中易发(次重点B3防治)亚区,包括:
B3-1双顶村区,面积6.72 Km2,包括前双顶子、后双顶子、腰双顶子屯,有地面塌陷点2处,地裂缝2处。面积 6.60 Km2。该区地面较为平缓,均为耕地及村屯。已形成2个长方形积水坑,长225m、160m,宽115m、130m,塌陷深度7.5m、6.00m。由春谊煤矿和长岭煤矿开采形成,开采深度40~226m,地表最大塌陷深度7.50m。
B3-2丁家区,面积4.76 Km2,包括姜家沟、丁家沟,有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点4处,地裂缝6处。该区地面较平缓,大多为耕地,有部分林地。已形成10个圆形塌陷坑,呈长列式或群集式分布于农田中,直径6~21m,塌陷深度1.9~12m;其中一个长条形塌陷坑长 126m,宽约 50m,塌陷深度11.50m;与地面塌陷伴生的地裂缝6条,呈直线状或弧线状,裂缝宽0.1-0.8m,可测深度0.5~2m,单缝长4 0~50m,主裂缝累计长度1160m。该塌陷区由太阳岭煤矿石溪一井和丁家煤矿开采形成,开采深度38~264m,地表最大塌陷深度12m。
B3-3刘家街区,面积2.20 Km2,有地面塌陷点2处。该区地面平缓,均为可耕地。现已形成两个长条形积水坑,长分别为180m、400m,宽分别为15m、90。,塌陷深度分别为1.10m、l.70m,最大塌陷深度1.70m。塌陷区由山河煤矿和县矿开采形成,开采深度17~238m,
B3-4八面村区,面积2.32 Km2,包括刘德山屯、杨士林屯等,区内有地面塌陷点3处。该区地面较平缓,耕地较多,有部分林地,已形成3个长条形积水坑,规模分别为长110m、500m、130m,宽90m、100m、100m,塌陷深度2m、2.1m、5m。地表最大塌陷深度为5m。塌陷区由八面石煤矿西井、北井开采形成,开采深度30~264m,
以上四个区总面积16 Km2,均为小型煤矿区,采煤活动较多。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地面塌陷严重,对公路、房屋、农田、通讯线路及输电线等可能造成危害,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
需要完成地面塌陷灾害勘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立监测系统,对春谊煤矿、长岭煤矿、石溪一井、丁家煤矿、八面石煤矿西井、北井塌陷区进行监测,开展地面塌陷灾害专项、综合治理。改善和恢复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
对受损的民房、乡路、供电及通迅线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加固维护,对农田进行复垦或改变用途。
防治分期:规划期内
3. 3地质灾害低易发(一般防治)区
(1)榆树市龙家亮子、南城子~西三道沟~榆树市保寿~环城、青顶~向阳崩塌、河流塌岸灾害低易发(一般C1防治)亚区,包括:
C1-1龙家亮子区,分布在榆树北部,拉林河南岸,包括红星乡后石羊、育民乡东下号、大岭镇牛头山、龙家亮子等地,面积:128.48km2。有崩塌、河流塌岸灾害点共7处。区内因河流侧蚀作用以及修路切坡、采石筑路等形成的崩塌、河流塌岸灾害点较多,危害程度大,危险性大,对环境破坏严重。
C1-2南城子~西三道沟区,分布在榆树市的南西部,松花江北岸,
榆树市保寿~环城区分布于榆树市周边及南部,包括五棵树镇的白土崖、刘家镇的南城子等。总面积1043.52 km2。区内崩塌灾害点25处。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C1-3青顶~向阳区,分布于榆树市东南部新立镇的青顶子、向阳镇的钱粮柜屯和土桥镇半截子岗等地,面积1003.32km2。区内崩塌灾害有9处,由人工取土修路和烧砖以及修路切坡等形成的灾害点。
以上三处总面积2191.32 km2,地貌为波状台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黄土状亚粘土,局部为 白垩系流纹岩、泥岩等。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冲沟发育,溯源侵蚀沟岸崩塌严重,由于人工取土烧砖、修路切坡、采石等形成的不稳定斜坡,易发生崩塌灾害。崩塌灾害蚕蚀耕地、由河流侧蚀、冲淤河道和威胁房屋及行人,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严重威胁防洪大堤、行人、车辆、房屋的安全,以及冲淤河道影响行洪。
(2) 农安县青山口~伏龙泉、黄鱼圈~杨树林、靠山镇~合隆镇~东古城墙伊通河沿岸及三岗乡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河流塌岸灾害低易发(一般防治C2)亚区,包括:
C2-1青山口~伏龙泉区,分布在农安县北部的青山口乡、伏龙泉乡境内松花江沿岸。面积1034.04km2。具有一定规模的水土流失(包括泥石流)点3处。
C2-2黄鱼圈~杨树林区,分布在北部黄鱼圈乡~杨树林乡、西部三盛玉镇~万顺乡~巴吉垒镇和西南部三岗乡内,面积约473.36Km2,有地质灾害点4处,其中不稳定斜坡3处,河流塌岸1处。
C2-3靠山镇~合隆镇区,分布于农安县东部靠山镇~合隆镇沿伊通河一带,面积135.48km2,有地质灾害点11处,其中河流塌岸10处,不稳定斜坡1处。东古城墙及伊通河沿岸区分布在县城城东古城墙及伊通河沿岸,有地质灾害点处,其中不稳定斜坡3处,河流塌岸2处。由于河水的侵蚀作用,在伊通河河道上形成了蛇形弯曲段,造成了河流塌岸。
C2-4三岗乡区,面积89.64 Km2,有水土流失(包括泥石流)地质灾害点。
以上四区总面积1732.52Km2,在台地上有些地段坡度相对较陡,植被覆盖率较低,耕种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在雨季易发生沟谷向源侵蚀、沟谷侧向侵蚀两种水土流失形式及引发泥石流。
而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台地,与松花江一级阶地陡坎相接,台地表层为粉土或粉质粘土,下部为泥岩、粉砂岩。在台地与一级阶地交接部位坡度较陡,地表水流的水力坡度大,冲刷能力强,组成阶地的粉土或粉质粘土抗水性差,导致水土流失较严重。阶地表层由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组成。由于河水的侵蚀作用,在伊通河河道上形成了数十处蛇形弯曲地段,造成了河流塌岸,坍塌速度约为0.1~0.2m/a。
防治工作重点:
规划期内完成农安镇德彪社区(原古城街)不稳定斜坡、伏龙泉镇兴隆河村后冯家公路边坡向源侵蚀和黄鱼圈乡八里营子泥石流等17处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作。
中期完成对青山口乡张家炉村泥石流、黄龙府大桥河流塌岸和伏龙泉镇石岗子村水土流失等10处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作,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远期完成水土流失共9处地质灾害点治理工作,此9处地质灾害点以植树造林、恢复和改善地质环境条件为主。
(3)德惠市饮马河沿岸、菜园子镇~达家沟镇~城区周边~大房身镇~夏家店~大青咀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低易发(一般防治C3)亚区
饮马河沿岸有1处河流塌岸地质灾害点。
菜园子镇~达家沟镇加之外围有地质灾害点5处,其中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4处,规模均为小型。
城区周边包括胜利街道、建设街道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有地质灾害点7处,不稳定斜坡,规模均为小型。大房身镇有地质灾害点1处,有地质灾害点4处。
夏家店街道及大青咀镇一带有地质灾害点6处,其中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5处,规模均为小型。
以上五区总面积741.72km2,内为平原台地地貌,多为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区,京哈铁路线在区内穿过。该区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大,植被覆盖率低,粘土矿山较多。
防治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岩石风化强烈,风化层厚度≧2m,公路两侧多为陡崖,人工切坡较多。危害对象是村寨、耕地、住宅和公路。
治理措施以工程治理为主,生物工程为辅,同时做好群测群防监测工作。
防治分期:规划期内
(4)九台市中部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一般防治C,4)亚区
面积166.60Km2。包括沐石河镇、城子街镇。地貌形态为丘陵,高程200~380m,地形起伏较小。地层为白垩系下统营城组、上统青山口组,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砂岩、砂砾岩及泥岩夹煤层等。区内人口密度较大,人为活动有采石、农业种植,广布旱田、水田。局部地段有小规模崩塌泥石流,今后还可能发生小规模崩塌。威胁对象为公路。
(5)双阳河、饮马河河流塌岸,龙头门、南部低山丘陵区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一般防治C5)亚区,包括:
C5-1双阳河、饮马河河沿岸区,面积31.08 Km2。河流侧蚀作用形成河流塌岸,严重威胁防洪大堤安全以及冲淤河道影响行洪。
C5-2北部龙头门区,面积 3.08 Km2,分布于双阳区北部龙头门,有崩塌点3处,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少,受修路切坡影响形成小规模崩塌。
C5-3南部低山丘陵区,鹿乡镇、山河街道一带,面积604.36 Km2,有崩塌灾害点25处。
本亚区总面积638.52 Km2,地貌类型为河谷平原~丘陵,地形平坦开阔。区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双阳河和饮马河沿岸以水田为主,河流塌岸规模属小型,成因为河流侧蚀所致,威胁对象是堤坝、耕地等。
丘陵岩性以燕山早期花岗岩、灰岩、板岩、砂砾岩及中酸性火山岩为主。节理发育,人工采石和修路切坡形成陡坡,可能导致崩塌。威胁对象主要是房屋、公路、行人及车辆。
治理措施以工程治理为主,生物工程为辅,同时做好群测群防检测工作。
防治分期:规划期内
3. 4地质灾害不易发(兼顾防治D)区
本区多位于大黑山条垒以西的松辽东缘:平原台地、河谷平原及伊舒槽地,少部分丘陵区。
包括榆树市西北部大岗乡、弓棚子镇、保寿镇、育民、城发、青山。农安县松花江流域南部、伊通河西部及三盛玉~伏龙泉镇东部。德惠市的大部分地区。九台市西部、东部、北部及中东部。长春市城区。双阳区伊舒槽地和山前低地。
其中长春宽城奋进乡小城子~贾家屯一带伊通河采砂场复垦兼顾治理区面积25.35 Km2。朝阳区大屯镇~大南镇一带废弃采石场崩塌隐患区,需修筑挡墙、护坡、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
兼顾防治D区总面积13437.32km2。
该区地貌多为波状台地、平原地貌,双阳部份及九台中东部为丘陵。地形起伏小,高程185~295m,局部易发生面状和沟状水土流失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易发生,有少数废弃人工采石形成崩塌隐患。
区内地层以第四系黄色粉质粘土及粉砂为主,厚度8~30m;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沿河谷两岸分布,厚度10~26m;丘陵区分布有白垩系下统泉头组: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砂岩,厚度400~1200m,岩层倾角缓。断裂构造密度小,沟谷不发育。
土地利用以旱田、水田为主。人类工程活动较弱,植被覆盖率较高,地质环境条件良好,人口密度中等,今后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4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长春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遵循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区域展开,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
把突发性地质灾害大的区段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地质灾害点的特点,采取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完善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与区划,科学划分地质灾害分布区及等级,对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严重的煤矿采空区及崩塌灾害易发的铁路、公路沿线,开展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详细查明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特征、发育规模、诱发因素及危害程度,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合理划定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提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具体项目名称见表4.4-1
4.2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4.2.1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建设
建成全市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完善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状况和地质灾害管理公众查询系统,达到一般民众能够通过互联网查询任何一个目的点的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致灾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及可能危害范围的信息。
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提高监测预报的自动化水平,基本达到监测数据的适时采集,能及时选择优化治理和防御方案,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由专业人员进行站网式监测。
4.2.2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群防网络责任表。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提高监测预报的自动化水平,基本达到监测数据的适时采集,为及时选择优化治理和防御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规划期内,要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培训,进行群测群防工作,并增加汛期群测密度,及时发现、上报、消除险情隐患。
4.2.3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建设
收集全市地质灾害资料,建立长春市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在汛期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全市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4.2.4应急响应体系建立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本着领导负责、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常备不懈的原则,贯穿于地质灾害的形成,发生和灾后的全过程。
预警状态:得到地质灾害预警警报后,市、乡(镇)、村各级领导小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向有关部门通报险情,研究监控办法,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同时,主要负责人和成员24小时值班,落实通信、食品、医疗卫生、交通工具、气象预报、安全保卫及物资准备等项工作。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增加到本防治规划中。
警报状态:接到警报后,市、乡(镇)、村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立即到位,组织各有关部门作好应急准备,确定应急范围,躲避路线,明确各部门承担的任务,各级人员不得擅离岗位。增大监测频率,随时通报和上报险情发展状况和各级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临灾警报:接到警报后由主管领导发布紧急避让命令,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传达到临灾部门及全体居民。各部门、单位和住户居民接到命令后,服从指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路线安全有序地撤离危险地带。并建立安全警戒线,隔离危险区,维护安全。
4.3重要地质灾害点的监测
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由地质灾害勘查防治专业队伍和地方群众联合进行。
规划开展的监测项目有:
九台市营城煤矿老三井地面塌陷灾害监测,
九台市营城煤矿火一井地面塌陷灾害监测,
长春三道地裂缝灾害监测,
德惠大青嘴崩塌灾害监测,
九台市羊草沟矿区地面塌陷灾害监测,
双阳区石溪乡地裂缝灾害监测,
双阳区长山镇地裂缝灾害监测,
双阳区长岭乡地面塌陷灾害监测。
4.4重要地质灾害点的治理
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在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选择严重威胁城镇、集中居民点、矿山、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等安全的地质灾害点,采取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实施治理。
2010年已完成九台市营城矿区地面塌陷、九台市羊草沟矿区地面塌陷,二道区三道镇地裂缝、净月潭崩塌,德惠菜园子镇至九台土门岭镇崩塌地质灾害,农安德彪社区(原古城街)不稳定斜坡、伏龙泉镇泉子沟村方家屯沟沟谷向源侵蚀等9个治理项目。
长春市拟争取国家级、省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拨款重点治理项目如表4.4-1:
规划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
表4.4-1
点
号
|
地点名称
|
灾害治
理类型
|
坐标
|
规模
|
致灾因素
|
治理
预算
(万元)
|
资金
来源
|
治理
时间
|
1
|
榆树市刘家镇福利村西三道沟
|
崩
塌
|
126°13′18″
44°42′52″
|
长100
高 10
|
泥岩、黄土状亚粘土、降雨及开挖坡脚采土、降雨可致崩塌
|
10
|
省级
地质
灾害
防治
专项
资金
|
2015
年以前
|
2
|
榆树市刘家镇福利村西三道沟东200m
|
126°13′17″
44°42′44″
|
长160
高 20
|
15
|
3
|
榆树市刘家镇福利村西三道沟北12m
|
126°13′14″
44°42′39″
|
长350
高 28
|
20
|
4
|
榆树市刘家镇福利村西三道沟屯东
|
126°13′45″
44°42′50″
|
长400
高 20
|
30
|
5
|
榆树市刘家镇合心村新立屯南东 0.75Km苇子沟
|
126°12′28″
44°43′18″
|
长300
高 32
|
30
|
省市
级地
质灾
害防
治专
项资
金
|
2015
-
2020年
|
6
|
榆树市大岭镇北大沟屯北东1Km
|
126°36′40″
45°01′02″
|
长30
高 6
|
10
|
7
|
榆树市大岭镇牛头山屯南0.2Km
|
126°45′33″
45°10′02″
|
长200
高 18
|
15
|
8
|
榆树市大岭镇王赵屯东1Km
|
126°46′35″
45°09′13″
|
长80
高25
|
10
|
9
|
农安县农镇
德彪古城街道
|
不
稳
定
斜
坡
|
X:4923326
Y:21674191
|
坡高6.5
坡长 7
坡宽70
|
影响民房安全,待搬迁
|
20
|
省级
地质
灾害
防治
专项
资金
|
2015
年以前
|
10
|
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
|
X:4965026
Y:21684236
|
坡高22
坡长30
坡宽50
|
泥岩、黄土状亚粘土、降雨及开挖坡脚,影响道路安全
|
20
|
11
|
德惠市菜园子镇姚家村
|
滑
坡
|
125°53′30″
44°47′10″
|
中型
|
陡坡,危及农田、道路安全
|
50
|
12
|
德惠市大青镇大青咀村
|
125°50′05″
44°25′36″
|
中型
|
危及村屯、幼儿园、客运站安全
|
100
|
13
|
东湖镇团山子村七社
|
崩
塌
|
125o42′51″
43o55′57″
|
小型
|
居民盖房切坡形成高陡边坡,引起崩塌,危害居民房屋安全。
|
20
|
14
|
东湖镇团山子村九社
|
125o43′47″
43o55′47″
|
20
|
15
|
九台其塔木冯家村九社
|
泥
石
流
|
126o13′49″
44o22′47″
|
1.2 km2
|
发展期泥石流,危害居民、公路和耕地,受威胁人50人。
|
30
|
省市
级地
质灾
害防
治专
项资
金
|
2015
-
2020年
|
16
|
九台胡家保山村一社
|
126o19′18″
44o15′50″
|
0.10 km2
|
节理发育的硬岩,为发展期泥石流,危害居民、公路和通讯设施
|
20
|
17
|
长春市二道区三道煤矿
|
塌
陷
地
裂
缝
|
125°27′28.5″
43°51′7.5″
|
长96-188
0.1-0.4
0.2-0.8
0.46km2
|
Q4耕植土、白垩纪煤系,废弃煤矿,有民房156户,危害人员及房屋安全
|
1000
|
国家
级省
级地
质灾
害防
治专
项资
金
|
2015
年以前
|
18
|
长春市净月丰产村东石囤采石场
|
崩
塌
|
125°27′25″
43°48′22″
|
长150
宽 28
|
P安山岩
降雨、开挖坡脚
|
50
|
19
|
长春市莲花山
|
125°45′00″
43°50′00″
|
0.24 km2
|
四家乡及周边采石场危害旅游生态环境
|
1000已完成前期测量
|
20
|
原长春市二道区泉眼镇双双山村第十九采石场
|
125°29′36″
43°48′55″
|
|
危害莲花山旅游区生态旅游环境、耕地、道路及行人安全
|
20
|
省市
级地
质灾
害防
治专
项资
金
|
2015
-
2020年
|
21
|
原长春市二道区泉眼镇双山村春华采石场
|
125°32′01″
43°50′00″
|
|
20
|
22
|
原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玉山采石场
|
125°41′18″
43°54′45″
|
|
20
|
23
|
原长春市二道区泉眼镇双山村净泉采石场
|
125°32′37″
43°49′52″
|
|
20
|
24
|
原长春市二道区泉眼镇双山村双吉采石场
|
125°31′19″
43°49′31″
|
|
20
|
25
|
原长春市二道区泉眼镇双山村双丰采石场
|
125°31′48″
43°49′33″
|
|
20
|
26
|
双阳区山河街道新开村九社西500m
|
塌
陷
|
125°50′35″
43°25′01″
|
|
废弃新开煤矿影响
|
50
|
省级
地质
灾害
防治
专项
资金
|
2015
年以前
|
27
|
双阳区鹿乡镇黄家村陈家崴子西150m
|
崩
塌
|
125°37′50″
43°24′53″
|
长300
宽28
|
J3a凝灰岩,降雨、卸荷、开挖坡角
|
12.82
|
28
|
双阳区太平镇板石板石顶子北西500m
|
125°48′03″
43°23′53″
|
长120
宽30
|
J1b砂岩,降雨、卸荷、开挖坡角
|
10.25
|
29
|
双阳区山河街道立新村大砬子立新1组
|
125°51′12″
43°21′40″
|
长60
宽45
|
C2m灰岩,降雨、卸荷、开挖坡角
|
25.63
|
省市
级地
质灾
害防
治专
项资
金
|
2015
-
2020年
|
30
|
双阳区山河街道立新村大砬子立新4组
|
125°50′00″
43°21′00″
|
长170
宽45
|
25.63
|
31
|
双阳区山河街道立新村大砬子路边
|
125°50′47″
43°21′26″
|
长180
宽45
|
12.82
|
规划期内合计
|
2240.25
|
|
|
展望期内合计
|
274.08
|
|
|
总 计
|
2714.33
|
|
|
4.5治理或搬迁方案
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规划的基础上,对高危隐患点选用适合的工程或生物工程治理方法有目的地进行治理。
在对治理难度大、费用高的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点采取搬迁、异地重建措施。
各县(市、区)应明确提出具体需要治理搬迁项目、规模、波及户、人数等。
综合分析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进行地质灾害分区,开展暴雨特点、雨强量级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相关性研究,对我市自然和人为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分布规律、发展趋势进行认真分析和综合研究,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和隐患区,提出阶段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科研课题名称可暂定为:长春市极端气候与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性研究,时间可安排在本规划期2013~2015年间。
5.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充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列入议事日程,确立地质灾害防治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中的基础地位。各市(县、区)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明确其重要职责。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政府领导下,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企业和民众承担为保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做好致灾地质体的勘查和评价,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提高灾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水平,建立灾害防治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防治研究,提高防灾应急能力。要加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勘查单位的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难题。
5.3建立防治经费投入机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的筹集防治资金。各县(市、区)在制定年度财政预算时,要纳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建立保障机制。由自然原因产生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专款专用;因工程建设诱发或加重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通过财政投资与社会赞助,有关专项资金等渠道,建立灾害防治基金,专款专用,滚动使用。
5.4群专结合,综合防治
组织地质灾害勘查专业队伍,对危害较大的少数地质灾害点进行站网式监测,而大部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则需要广大群众通过专业人员的培训指导后承担,“群专结合”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保证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预防性、控制性工程和生物治理措施等,以提高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
群策群力、建立群众防灾系统。编制备查方案、建立县、乡、村三级责任制,开展群众培训、制定年度方案、隐患预案、建立明白卡、预警报警制度、建立地质灾害隐患档案、突发灾害应急预案。
5.5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现已建成全市地质灾害数据库,民众能通过网络查询长春市地质灾害的历史、现状和致灾隐患点的分布、危害性和可能危害范围。
2011~2015年,完善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提高监测自动化水平,达到监测数据适时采集、自动分析、发出预警预报,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依据。
5.6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
加强地质灾害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利用媒体,传播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业务培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综合水平。提高全民减灾、防灾、自救、呼救能力。
5.7.1列入规划
市(县、区)规划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纳入各级市(县、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在财政上按比例安排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
5.7.2发动群众
发动人民群众,本着谁造成、谁治理、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吸收社会资金、自筹资金进行治理。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预防、减灾的社会化进程。
表1
长春市重要地质灾害地面塌陷隐患点一览表
编编号
|
位置及灾害类型
|
54地理坐标
|
规模(m)
|
地层岩性与致灾因素
|
11
|
九台营城火一井
(地面塌陷)
|
125°54′51″
44°10′32″
|
直径150
深 4.0
|
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地面塌陷,危害居民房屋。
|
22
|
九台营城煤矿中七、八井(地面塌陷)
|
125°54′28″
44°10′16″
|
长300
宽220
深 3.5
|
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地面塌陷,危害居民房屋道路交通安全。
|
33
|
九台羊草沟煤矿
(地面塌陷)
|
125°36′27″
43°57′59″
|
直径2000
深0.2-1.0
|
|
44
|
九台营城煤矿三、五、九井(地面塌陷)
|
125°53′47″
44°19′23″
|
长350
宽240
深 2.0
|
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地面塌陷,危害居民房屋安全。
|
55
|
九台市煤机厂(原十井)地面塌陷
|
125o54′10″
44o09′58″
|
长200
宽160
深 2.0
|
因采煤活动形成地下采空区,进而引起地面塌陷,危害居民房屋安全。
|
66
|
九台长图铁路K55+190处(地面塌陷)
|
125o53′00″
44o09′07″
|
直径20
深15.0
|
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地面塌陷,危害长图铁路。
|
77
|
九台东湖镇五一村七、八社(地面塌陷)
|
125o33′59″
43o58′10″
|
直径100
深1.0
|
Q2+K1y(冒顶型)
|
88
|
营城煤矿上家一井地面塌陷
|
125o57′27″
44o08′47″
|
|
因采煤活动形成地下采空区,发生地面塌陷,威胁过往行人及车辆安全。
|
99
|
东湖镇腰站村
一社地面塌陷
|
125o36′59″
43o57′54″
|
|
因采煤活动形成地下采空区,2011年发生地面塌陷,危害居民房屋安全及耕地。
|
110
|
东湖镇五一村
十一社地面塌陷
|
125o35′37″
43o57′34″
|
长100
宽100
|
因采煤活动形成地下采空区,进而引起地面塌陷,危害居民房屋安全及耕地。
|
表1
长春市重要地质灾害地面塌陷隐患点一览表
编编号
|
位置及灾害类型
|
54地理坐标
|
规模(m)
|
地层岩性与致灾因素
|
111
|
九台苇子沟镇火石岭村马家沟屯(地面塌陷、地裂缝)
|
125o55′22″
44o12′37″
|
长600
宽0.6
深 2-5
|
Q2+K1y(冒顶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地面塌陷,危害居民房屋安全及耕地
|
112
|
125o55′26″
44o12′03″
|
|
113
|
125o55′26″
44o12′03″
|
|
114
|
125o55′30″
44o12′02″
|
|
115
|
125o55′30″
44o12′01″
|
|
116
|
125o55′23″
44o12′00″
|
|
117
|
125o55′25″
44o12′00″
|
|
118
|
长春市二道区三道煤矿(塌陷、地裂缝)
|
125°27′29″
43°51′08″
|
长96-188
宽0.1-0.4
深0.2-0.8
0.46km2
|
Q4耕植土、白垩纪煤系,废弃煤矿,有民房156户,危害人员及房屋安全。
|
119
|
双阳区山河街道新开村九社西500m(地面塌陷)
|
125°50′35″
43°25′01″
|
|
废弃新开煤矿影响
|
表1
长春市重要地质灾害崩塌隐患点一览表
编号
|
位置及灾害类型
|
54地理坐标
|
规模(m)
|
地层岩性与致灾因素
|
20
|
榆树市五棵树镇白土崖子西北0.3Km(崩塌)
|
126°03′57″
44°47′01″
|
长100
高 10
|
江堤附近,有民房受影响
|
21
|
榆树市五棵树镇东小孤树屯南1.3Km(崩塌)
|
126°02′55″
44°47′13″
|
长140
高3.5
|
江堤附近,有民房受影响
|
22
|
榆树市刘家镇福利村西三道沟(崩塌)
|
126°13′18″
44°42′52″
|
长100
高 10
|
泥岩、黄土状亚粘土、降雨及开挖坡脚采土、降雨可致崩塌
|
23
|
榆树市刘家镇福利村西三道沟东200m(崩塌)
|
126°13′17″
44°42′44″
|
长160
高 20
|
24
|
榆树市刘家镇福利村西三道沟北12m(崩塌)
|
126°13′14″
44°42′39″
|
长350
高 28
|
25
|
榆树市刘家镇福利村西三道沟屯东(崩塌)
|
126°13′45″
44°42′50″
|
长400
高 20
|
26
|
榆树市刘家镇合心村新立屯南东 0.75Km(苇子沟)(崩塌)
|
126°12′28″
44°43′18″
|
长300
高 32
|
27
|
榆树市大岭镇北大沟屯北东1Km(崩塌)
|
126°36′40″
45°01′02″
|
长30
高 6
|
黄土状亚粘土、降雨及开挖坡脚
|
28
|
榆树市大岭镇牛头山屯南0.2Km(崩塌)
|
126°45′33″
45°10′02″
|
长200
高 18
|
29
|
榆树市大岭镇王赵屯东1Km(崩塌)
|
126°46′35″
45°09′13″
|
长80
高25
|
泥岩、页岩、黄土状亚粘土、降雨及开挖坡脚
|
30
|
榆树市大岭镇龙家亮子屯北(崩塌)
|
126°46′15″
45°08′01″
|
长300
高 7
|
泥岩、页岩、降雨及开挖坡脚
|